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栏目设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收稿方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投稿方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征稿要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刊物宗[05/29]
民国早期教育电影运动思想研究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文本,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运动在中华民国教育史的叙述中处于缺失状态。在熊明安主编的《中华民国教育史》,李华兴主编的《民国教育史》,及民国21年刘炳藜
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文本,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运动在中华民国教育史的叙述中处于缺失状态。在熊明安主编的《中华民国教育史》,李华兴主编的《民国教育史》,及民国21年刘炳藜主编的《教育史大纲》等几部论述详细且资料丰富的史学史书写中,教育电影运动均未被提及。尽管就当时的语境而言,教育电影仅仅是传播教育思想的载体,但因为电影独有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手段,在民国早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运动。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,这一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教育手段却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。
关于民国早期电影运动的背景,主张及具体实践环节拟另文叙述,本文重点探讨民国早期教育电影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思想内核。
一、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基本定义及内涵
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是民国时期,由国民政府所倡导,多种民间机构及电影团体所参与教育文化运动。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萌芽是1917年开始商务印书馆所拍摄的科教片及风光片,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标志教育电影运动正式开始。
民国早期教育电影运动与“一切以娱乐为能事”的娱乐化电影叙事截然相反。在早期教育电影的构想中,就明确其重心不是商业电影,而是风光片、科普片、农村纪录片、技术推广片及具有教育救国及三民主义思想等影片。
事实上,无论是早期商务印书馆的风光片还是抗战前的军事教育片,以中华民国训政话语为思想内核的教育思想一直贯穿始终。教育电影不仅由大量的实践作品,也诞生了属于自己的电影理论体系。谷剑云在《教育电影》一书所言,“凡是含有促进人类对自身之福利,维护社会公益之影片,均属教育电影。”(1)
二、教育电影运动与“教育救国”
教育救国是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重要思想内核。20世纪20年代,以梁漱溟蔡元培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“教育救国”运动余波未平,30年代中华民国又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实验运动。这对于教育电影运动中大量农村题材的拍摄,取景产生了直接重大的影响。与国民政府关系密切的教育家晏阳初提出了中国农村的四大问题“贫、愚、弱、私”四大病,必须通过生计、文艺、卫生和公民“四大教育”,他认定这是“救国救民的唯一办法……只有平教才是根本,其余都是枝节”(2),而国民政府的教育电影运动采取的正是积极性的平民教育策略。
与晏阳初的“四大教育”相对应,国民政府选取电影这一独特的文艺形式,以培养知识解决农村的问题,这一时期电影的生计教育重在从农业生产、技术手段等科教普及教育入手,达到攻“穷”的目标,如《农村之春》重点介绍农业生产的流程,《科学养鸡法》、《家庭副业》、《养牛》则通过简单易懂的电影叙事,推广新型农业技术;卫生教育重在攻“弱”,培养强健体魄,这方面的题材是教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,大量的“卫生片”层出不穷,如《夏季卫生》、《天花与种痘》、《健康教育》、《常山》、《饮水卫生》、《罐头食品》等;公民教育重在攻“私”,与上世纪国民政府的“新生活运动”密切相关,着力体现“体现优良之国民性”,倡导公民道德,提倡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等中国传统道德。
在拍摄农村教育电影的同时,国民政府亦积极组织电影放映队进入农村及县城进行电影放映。以浙江省为例,1934年5月,国民政府组织两队电影放映队巡回浙江全省进行电影放映,截止到1936年11月,国民政府电影放映队巡回浙江省内省内七十六县市,遍及杭县、萧山、绍兴、上虞、余姚、慈溪、奉化、镇海、鄞县等地,观影总人数263 万人,占全省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(3),“穷乡僻壤,莫不有电影巡回队之行踪”(4)。
时政片是民国教育电影的重要形式
基于电影放映的时效性及娱乐性,教育电影在县城及乡村的成功受到了当时社会舆论的普遍认可,正如时人王平陵所言“我们需要适合时代的需要,赶制民众所需要的教科书。”在某种程度上,教育电影为“教育救国理论”的繁荣与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三、教育电影运动与民族主义
教育电影的民族主义有国民革命话语的固有基因,一方面,孙中山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民族主义革命话语与蒋介石“新生活运动”的新保守主义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思想基础,另一方面随着“黄金十年”的经济发展,国民政府有能力实行民族主义的政治宣传。就教育电影来看,除了提倡“民族主义”的创作理念,国民政府教育电影运动的重要手段是实行电影审查制度。
文章来源:《基层医学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jcyxltzz.cn/qikandaodu/2021/0127/622.html
上一篇:基层编剧文化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
下一篇:基层群众舞蹈艺术创编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