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栏目设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收稿方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投稿方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征稿要[05/29]
- · 《基层医学论坛》刊物宗[05/29]
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西藏基层医疗中的独特作用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2020年8月28—29日,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:“要重视健康保障工作,研发并推广适用高海拔地区的医疗保健新设备新技术,不断提高他们的
2020年8月28—29日,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:“要重视健康保障工作,研发并推广适用高海拔地区的医疗保健新设备新技术,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。”西藏的基层医疗卫生现状一直是党中央格外关注的问题。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,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”,将中医药理论与技术方法引入西藏基层医疗,尤其在防治高原病方面彰显其独特优势,可提高西藏整体基础医疗现状,也为响应中央号召,弘扬、继承、发展中医药事业开拓新局面。
1 中医对高原病的认识
由于地域差异,西藏的高发病以高原病为主。高原病是人体对于高原低氧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,包括急性高原反应、高原脑水肿、高原肺水肿、高原心脏病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、高原血压异常、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等。高原病在中医认知中没有相应病名,但其引发的症状可分别对应中医的不同病证。如心悸、胸痹心痛、头痛、眩晕、喘证、痰证、不寐、痹证等。中医对高原病的病因责之于内因、外因。内因为肺肾气虚,进而导致一身之气不足;外因为地高气寒,清气不足[1]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、九窍、五藏、十二节,皆通乎天气。”人体呼吸之清气,来自于天地。当天地间的清气不足时,体内宗气合成减少。宗气不足,心、肺、肾三脏相应虚损,则会引起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、疲乏、动则喘息等一系列高原症状。且气虚易致血行不畅,西藏气候寒冷,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,阳气虚弱,气不行血,血更易瘀滞,故高原病的病机当为气虚血瘀[2]。
2 中医药对高原病的防治
2.1 药物治疗 高原病的预防要选用益气养阴、活血补血及活血逐瘀类药物,高原病的治疗要选用泻肺利水、豁痰开窍类药物。对于气虚血瘀型高原病,可选用红景天、刺五加、沙棘、丹参、红花、三七等药物加减治疗;对于气阴两虚型高原病,可选用沉香、枸杞、当归、麦冬、沙参等治疗;对于气虚夹湿(夹痰)型高原病,可选用川芎、丹参、龙胆草、柴胡、栀子等药物治疗[3]。平时可选用复方丹参片、红景天胶囊等中成药进行预防治疗。
2.2 针灸治疗 研究发现,百会、膻中、气海、内关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大椎等穴位对高原缺氧反应有良好防治作用。对这些穴位行针灸按摩,可较好保护缺氧损伤组织,提高高原病的预防效果[4-5]。
2.3 饮食调摄 高原病病机为气虚血瘀,故平日饮食可多选用一些益气活血的中药药膳及茶饮,如人参、黄芪、三七粉、丹参等。另有研究证明,“三低”(低嘌呤、低脂肪、低盐)、“三忌”(忌饮酒、忌服降低尿酸排泄药、忌肥胖)、“三多”(多喝水、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、多做有氧运动)的运动饮食调控法可有效降低血尿酸,预防高原痛风的发病[6]。
2.4 运动疗法 研究发现[7],“高原健身增氧功”(怀中抱月、大鹏展翅、拨云见日、挽弓射箭、丹凤朝阳和叶落归根6个动作)可以增加血氧饱和度,缓解入藏人员的不良生理反应。此外,打太极、八段锦、导引等中医功法也可起到防治保健的效果。
3 西藏基层医疗现状及相关建议
3.1 普及远程医疗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,多以高山为主,交通设施修建有限,医疗信息相比内地更新慢,且其特殊的地势气候使外来人才与技术的引进相对较难。因此,建议适当普及远程医疗。远程医疗具有远程会诊、远程手术示教、远程查房、远程医学培训、视频会议及“互联网+”服务等多项功能。远程医疗服务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、便捷且经济的就诊体验。于医疗工作者而言,远程医疗可以使其获得更新、更全面的领域知识,加深他们的学习交流程度,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,从而提升基层医院的整体医疗面貌[8]。以中医药为例,中医药已借助“互联网+”技术构建了诸多平台,如“读经典做临床”中医文化传承服务平台、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知识库、中医临证医案知识库等,还借助云技术开设了“云诊间”服务,不仅可使患者享受到全国名老中医的远程诊疗,还为年轻医师提供了“网络拜师”的平台[9]。
3.2 设置流动医疗站 西藏地广人稀,大部分牧民居住分散,且随着季节变化而流动,无固定居所,医疗机构等基础设施因此无法得到相应配置[10]。针对这一现状,各基层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配置流动医疗车,随时出动,“送医上门”,快速便捷地解决这种分散居住的医疗状况。基层医院还可上门普及相关知识,如预防包虫病、个人卫生清洁及中医“治未病”理念,在日常饮食、起居、生活中灌输健康养生的观念[11]。
文章来源:《基层医学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jcyxltzz.cn/qikandaodu/2021/0226/723.html